以2021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于建立健全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的意見》為起點,近兩年,EOD(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一躍成為環保項目市場上的“香餑餑”。“通過生態環境治理項目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升發展品質,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實現產業的增值溢價,EOD模式從項目層面踐行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生態環境部相關負責人如是說。
預算動輒百十億元級別、地方政府上馬意愿強烈,無論環保從業者否主動關注EOD概念,這些特征都足以令其成為無可爭議的輿論焦點。
據環保在線不完全統計,2023年全國共落地(即開標)63個EOD項目,可檢索到金額的有52個,總計1873.47億元。這些項目單個體量普遍超過20億元,占比近八成;50億元及以上項目11個,約占21%。地區分布上,這些EOD項目來自23個省(市、自治區),其中,西南(重慶、四川)、華中(河南、湖北、湖南)表現尤為突出。
另,2023年,EOD項目中標人選已基本固定在“中字頭”央國企及地方國資之間,還出現了多起縣級國資包攬大標的情形。相比之下,即使是作為聯合體成員,民營企業也難見蹤跡。
兩大百億項目現身,小金額項目異軍突起
2023年全年,共有兩個超百億EOD項目開標,分別是100.05的武漢陽邏開發區五一湖、干汊湖流域EOD導向片區開發項目投資人+EPC總承包(第一標段)、185.5億元的潮河流域(灤平段)生態治理與鄉村振興產業融合發展(EOD)及工業固廢綜合利用項目,均屬流域復合治理類型,均被“中字頭”牽頭聯合體拿下。
整體來看,2023年EOD項目預算主要分布在20~30(含20)億元區間內,占比約35%;其次是50~100(含50)億元,共9個,占比17%。巨大體量仍是EOD項目的主要特征之一,而這些項目,全部都被國資國企拿下,尤其是當地政府,參與度頗高。在合作期限方面,EOD項目亦普遍可以維持20-30年左右。
不過,值得關注的是,2023年還出現了3個中標價不足10億元的EOD項目,其中7.2億元的新野縣白河以東全域生態環境治理暨平原水鄉EOD(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項目最終被民營企業聯合體收入囊中,9.18億元的崇仁縣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模式(EOD)項目“EPC+產業導入”項目也由民營公司牽頭中標。
西南、華中市場集中爆發,貢獻近一半
從地區分布來看,2023年以西南、華中市場表現最為突出。釋放EOD項目金額TOP5省(市、自治區)依次是河北(259.37億元)、重慶(217.5億元)、河南(189.9億元)、四川(150.05億元)、廣東(139.7億元),占總量約51%。
項目數量上,四川、河南、重慶占據TOP3,分別貢獻了7個、6個、5個。西南(重慶、四川)、華中(河南、湖北、湖南)總計釋放25個EOD項目,貢獻占比了近一半,項目類型多圍繞河湖治理與鄉村振興等。能夠“通過關聯產業增值收益平衡生態環境治理投入”,或許是這些地區大力推進EOD模式的主要原因。
此外,四川2023年釋放的地所有EOD項目,均選擇了當地國資作為中標人,以“城建系”為主要生力軍。這一點與我們之前的分析不謀而合,即“EOD項目往往會涉及大量環保以外事項,如道路、產業、城市規劃等,而這顯然超出了一般環保企業的業務范疇。誰能同時兼顧這些要求呢?顯然只能擁有國資背景的城建企業及實力雄厚的建設類央國企才能勝任。”
截至2022年4月,國家層面相繼同意實施兩批94個EOD試點項目,在取得積極進展的同時,也暴露出內容和投資盲目擴大、政策把握不精準、項目質量不高、項目落地難等問題。為繼續穩妥、有序推進EOD模式落地,2023年年末,四部門聯合出臺了《生態環境導向的開發(EOD)項目實施導則(試行)》,明確EOD項目實施流程、實施要點及職責分工等,以增強EOD項目謀劃和實施能力,明確“在項目層面實現產業發展增值反哺生態環境治理,不依靠政府資金投入即可達到項目資金自平衡”要求。
這樣看來,官方層面從嚴把控的意思十分明顯,2024年EOD模式開發或將回歸理性。未來,如2023年這般“爆發式”增長或再難重現。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匿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