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器網 時事聚焦】隨著12月17嫦娥五號將4.4磅的月巖和月壤樣本帶回地球,中國繼成為將
航天器送達月球背面的航天國家,又成為了幾十年來收集月巖和月壤樣本并送回地球的國家,而帶回來的樣本也讓我國的探月研究有了更進一步的進展。
當然在這項研究的背后,還有許多有趣的事情。由于研究的內容為月壤、月巖,因此當時不少網友“吐槽”我們要在月球種土豆。而在后來,央視新聞在相關報道中,還刻意在標題上強調了“不能種菜”,并由此展開介紹,表示月壤不含任何有機養分,并且非常干燥。
那么這次從月球帶回的月巖和月壤樣本又讓我們收獲了何種科研突破呢?據了解,科學家通過對土壤的分析發現,月壤中存在大量的氦-3,而這種成分是一種地球上很少,但是有可能進行熱核聚變發電的清潔
能源。并且通過測量與估算,得到了月球中含有100萬到500萬噸氦-3的結論,換言之,隨著
航空技術的不斷發展,盡管月球無法成為一個種菜的地方,卻可能成為一個 “能源補給站”。
而從技術本身來說,這次從月球帶回月壤一定程度上也為后續航天技術的發展提供了重要的發展方向與實踐經驗,說不定未來的某一天我們也可以將火星的土壤帶回地球,研究一下火星的土壤能不能“種土豆”。
但無論目前研究的進程如何,有一點是毫無疑問的,那就是在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下,我們正在越來越了解外星球,對于宇宙的認知也在不斷擴大。
航天技術本身是一門復雜的技術,它融合了數學、物理學、化學、電子工程、計算機工程等多門學科的知識,其發展的歷史背后更是幾代人共同的努力。如果要用一個詞來概括這么技術,或許這個詞就是精密。甚至不夸張的說,失之毫厘對于航天技術來說,背后牽涉到的不但是經濟資源上的巨大損失,更關乎到宇航員的性命。也正因為如此,涉及到航天技術的儀器設備,往往都是業界的翹楚。
就拿航天器研發、制造為例吧。作為航天領域重要的一環,航天器可以說貫徹了航天領域的多個階段,而就航天器來說,各式各樣的儀器也囊括了設計、研發、維護、檢查的各個階段。
首先是設計階段,為了確保后續發射、分離、回收的多個階段的精準無誤,航天器的設計不但要考慮能源、結構問題,還涉及到環境保護、突發情況應對等情況。也因為這個原因,航天器在設計環節就需要考慮結構設計、材料設計、計算機發射模擬等多個環節。而在整個過程中,數字化設備以及試驗機、試驗箱等儀器的使用可以說非常頻繁,更不要說還有大量的計算機模擬工程。
而隨后的生產環節就比設計更復雜了,囊括了材料加工、預組裝、機內安裝、無損探傷等環節,每個環節里還有類似于點火測試、分離測試等細節,整個過程中,不但會涉及到大量計量儀器的使用,還需要x射線儀器、超聲儀器等無損檢測儀器的幫助,同時也少不了色譜、光譜、氣質聯用儀等實驗室分析儀器的協力。
另外,直至航天器發射前,每個細節都需要詳細的檢查、例如發射地的天氣狀況,支架的無損檢查等等??梢哉f只有確保了之前這些所有內容的萬無一失,航天器才真正有機會飛向太空,為我們帶來寶貴的實驗樣品,幫助我們拉近與外星球、與太空的距離。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匿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