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食品檢測】新事物的誕生往往伴隨著爭議性和話題性,人造肉亦是如此。盡管,人造肉被成功培育出來的消息早在2015年就曾出現在科學刊物上,但在過去的4年中,人造肉的技術一直在革新,且由于生產成本的原因,收獲的評價也存在兩極性。
幾個月前,人造肉在西方部分國家的超市貨架上正式出現,一定程度上來說,人造肉真正進入了消費市場。這一頗具話題性的熱點同時也在互聯網上發酵,不少視頻創作者也很快跟進,制作了一些和人造肉有關的視頻節目——品嘗人造肉和天然肉的區別、用人造肉來制作料理……而其中,大多數人給出的評價是“與高昂價格不符的一般口感,以及并不怎么真實的味道”。
但是這并沒有阻止人造肉在市場上的傳播,許多國外的快餐店更是推出了人造肉主題的漢堡,而且從評論來看,似乎由于蔬菜和醬料的加入,口感還不錯。但是,絕大部分消費者還是認為人造肉目前依舊是個噱頭,高昂的價格讓它成為一種有趣的嘗試,而不是的天然肉替代品。
不過,隨著技術的發展,科學家們似乎在一些特別的領域發現了人造肉更高的價值。近日法國媒體報道稱,一項利用3D打印機在空間站制作人造肉的試驗收獲了階段性的成功,未來這或許會改變宇航員的伙食。
目前,宇航員在宇宙飛船食用的大多是從地球帶去的真空包裝或干燥的肉類。盡管對于目前的航天項目來說,帶去的肉類足夠滿足宇航員的身體需求,但是卻仍然存在兩方面的問題:首先,考錄到未來航空航天的發展,當我們需要達到更遙遠的行星進行探索,攜帶食物的數量必然會受到限制;其次,真空包裝或干燥的肉類難以滿足宇航員對于肉類的口感以及口味的需求。換言之,在飛船上種植以及生產食物是無論如何都要發展起來的技術,而失重下借助3D打印生產人造肉,一定程度上為宇航員提供了食用新鮮肉類料理的先決條件。
那么未來人造肉的局勢究竟如何呢?這個問題其實并不好回答,盡管航天方面對于人造肉技術給予了肯定,放眼未來,人造肉也更加環保,甚至一定程度上來說,因為可以人為的控制人造肉中的營養配比,人造肉也更加健康。但是,人造肉同樣需要面臨食品安全的考驗,一方面,進入市場的人造肉和普通豆類一樣,需要接受質檢,
色譜、
質譜、
光譜的儀器嚴格把關;另一方面,由于生產工藝的問題,可能還要接受更多嚴苛的檢測。而從普及的角度來說,價格也是現階段人造肉不可規避的話題。
但是,技術的發展終究是解決問題的過程,未來如何,還是要讓時間來判斷。
?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