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消息,Google回應了美國
能源部“自愿碳清除信用采購挑戰賽的意向”,宣布在未來12個月內購買至少價值3500萬美元(約合人民幣2.5億元)的碳信用。該意向旨在通過降低成本、改進監測、報告和驗證工具和協議,并確保二氧化碳清除為社區、勞動力和環境帶來效益,激勵私營部門自愿購買碳清除信用。
隨著地球氣候危機加劇,碳中和逐步成為全人類的一項廣泛共識。美國、歐盟、英國、加拿大、日本、新西蘭等大部分國家計劃在2050年實現;芬蘭、冰島目標分別是在2035年、2040年。我國則在2020年提出了“雙碳”目標,計劃到2030年“碳達峰”與2060年“碳中和”。
在此背景下,作為溫室氣體主要排放來源,企業將不得不面對更嚴苛的碳排放標準。為了更快達成減碳目標,擦亮綠色環保“金名片”,通過碳交易市場購買“碳”便成為大體量行業巨頭們的選擇。
除了Google,2023年,蘋果還推出了旗下首款碳中和產品——Apple Watch Series 9,其實現路徑被概括為三個指標:制造環節采用100%清潔電力、回收材料重量占比超過30%、50%以上產品的物流為非空運,實際碳排放相當于基準手表降低了78%以上。當然,剩余22%最終通過碳抵消來實現。
H&M也與摩根大通等公司達成一致,表示將投入1億美元購買減碳量;早在2022年,西方石油下屬的1PointFive已經和空客達成減碳積分出售的協議,這些積分將持續四年、每年從大氣中捕獲并永久封存碳10萬噸;私募股權公司Partners Group宣布簽署為期十三年的協議,將購買一初創公司旗下的7000公噸碳積分,手段亦是將大氣中這7000噸的二氧化碳永久存入地下。
出于履行環境責任、社會責任及提升品牌聲量的需要,巨頭們不斷加大投入,進一步壯大了碳市場規模,也讓賣碳成為一門致富的好生意。最新數據顯示,特斯拉在2023年通過售賣碳積分所得到的收入達到了17.9億美元(約合128.88億元人民幣),超過了2022年創歷史新高。從2009年至今,特斯拉出售碳積分的收入已經達到90億美元,甚至一度超過其賣車主業的營收。
對“碳買賣”的火熱,分析師普遍持樂觀態度,他們認為通過參與碳交易,企業可以獲得額外的經濟收益,激勵企業投資于低碳技術和清潔能源領域,推動綠色低碳技術的研發和應用,從而促進經濟結構的轉型升級。2022年,全球碳市場總交易規模已經達到8650億歐元(約合6.3萬億元人民幣),十分龐大。
我國全國碳市場規模也在持續擴張,自2021年7月16日啟動上線交易,至2023年12月31日完成第二個履約周期的配額清繳工作,累計成交4.42億噸,累計成交額近250億元。《中國碳市場建設成效與展望(2024)》預測,到2030年底,全國碳市場年覆蓋企業數量將提升至約5500家,年覆蓋二氧化碳排放量將突破86億噸。與此同時,全國CCER市場也在今年重新啟動,預計規模將達到百億以上。
3月15日《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算與報告指南 鋁冶煉行業》和《企業溫室氣體排放核查技術指南 鋁冶煉行業》等征求意見,則釋放出新的信號,即國內電解鋁行業將繼發電行業之后,成為又一個被納入強制性碳市場的行業。2024政府工作報告中的雙碳目標也明確提出擴大全國碳市場行業覆蓋范圍。總之,全國碳市場擴容已成定局。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