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是培養人才的地方,也是孕育技術的搖籃,尤其是在經濟高速騰飛,國家重點發展科研的今天,高校幾乎和社會發展、國家科技文化水平直接聯系在一起。但即便如此,在高校教育體制的影響下,一些問題也隨著文憑的提升暴露出來,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便是其中之一。
在很長一段時間,研究生攻讀博士學位能否成功,是和期間發表的學術論文數量直接掛鉤的。換言之,如果學生無法滿足論文數量這一硬性規定,即便其達成的科研成果貢獻巨大,其求學之路也并不會變得順利。與此同時,這也導致了“水論文”情況的出現,大量的“快餐式”“盲目跟風式”研究出現,最終導致人才似乎增加了,但是研究或者說科研成果卻并沒有得到實質性的突破。
事實上也正因為這點,越來越多的學校開始意識到論文數量和科研推進之間并不存在直接聯系,人才培育更應該注重青年群體獨有的創新思維,鼓勵學生去實踐、去創新,比給他們增加數量壓力更有意義,于是開始有學校嘗試取消論文的數量限制。
2019年4月,清華大學做出了表率,在修訂的《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培養工作規定》中強調,不再將博士在學期間發表論文達到基本要求作位學位申請的硬性指標。隨后,北京
航空航天大學、華東師范大學、中國政法大學、上海
交通大學、貴州大學等也相繼修訂了標準,取消了博士研究生必須發表學術論文才能畢業的規定,取而代之的是更加符合科技發展需要,更符合當下學生情況的新標準。這些新標準的特點之一便是從數量到質量的改變。
對于學生來說,取消了數量要求很大程度減輕了學術負擔,但是相對的,也增加了就業壓力,因為在求職過程中,許多企業是非常看重研究生、博士生在求學期間的論文成績的,尤其是在數量少的情況下,高水平的論文幾乎成為進去優質企業的敲門磚。這也迫使學生要更用心的投入到自己的學術研究中。
而這樣做還有一個優勢就是論文的質量有了顯著的提升,高校尤其是涉及到學生參與的科研項目更加去功利化,更加重視創造性科研成果的產出。論文更加能反映學生能力的同時,新觀點、新理論、新方法也更容易被學術界發現并接受,學生的質量也更易得到提升。
此外,取消論文發表硬性規定一定程度上也打破了“唯論文”的病態求學市場,學生和老師都能更加專注于科研工作本身,這對于讓科研回歸專注創新突破有積極意義。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