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福利视频-国产国拍亚洲精品AV在线-少妇人妻综合久久中文字幕-哔哩哔哩漫画破解版永久免费

正在閱讀:加快推進計量應用 江蘇省發布《省政府關于深入推進計量工作的意見》
資訊
微譜檢測有獎調研
當前位置:儀器網>新聞首頁>政策標準

加快推進計量應用 江蘇省發布《省政府關于深入推進計量工作的意見》

2022-08-08 14:39:33來源:儀器網關鍵詞:計量工作閱讀量:1382
我要評論

導讀:近日,江蘇省人民政府發布《省政府關于深入推進計量工作的意見》,以全面提升江蘇省現代先進測量能力和水平。

  【儀器網 政策標準】計量是實現單位統一、保證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是關于測量及其應用的科學,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國防建設、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礎。近日,江蘇省人民政府發布《省政府關于深入推進計量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以全面提升江蘇省現代先進測量能力和水平。
 
  《意見》提出到2025年,江蘇省現代先進測量能力和水平有力提升,計量科技創新力、影響力進入國內前列,計量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協同推進計量工作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到2035年,江蘇省計量科技創新水平大幅提升,重點領域計量技術取得關鍵突破,計量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計量監管工作全面加強,建成符合江蘇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的高水平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和完善發達的計量技術服務業。
 
  《意見》從加快計量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加快推進計量應用和產業服務、加強計量服務能力建設、加強計量監管效能建設、加強保障體系建設、等方面提出了多條舉措。在加快計量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方面,《意見》提出,要不斷強化全省現代先進測量科技創新基礎,在電離輻射、新能源汽車、智能工業機器人化學計量等領域建立一批現代先進測量實驗室,加強測量傳感、遠程測試、在線測量、量子計量等新型技術研究和應用;圍繞江蘇省現代先進測量產業需求,建設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智能工業機器人、風電裝備、航空航天新材料、軌道交通零部件等15個國家級、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
 
  要培育壯大儀器儀表產業,引導儀器儀表企業集聚發展,建設色譜儀、質譜儀、穿戴智能設備、傳感器、在線分析儀表、流量儀表、新型電力儀表等10個左右省級儀器儀表產業園。強化儀器儀表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鼓勵儀器儀表企業與計量技術機構加強合作,促進儀器儀表產業快速發展。
 
  在加快推進計量應用和產業服務上,《意見》指出,圍繞提升產業計量基礎支撐能力,落實工業強基計量支撐計劃,重點開展基礎零部件特性量及結構成分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基礎材料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性能評價、基礎工藝過程計量控制研究和應用。開展集成電路、光刻機、刻蝕機、微機電系統(MEMS)傳感器、北斗衛星等關鍵參數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加快關鍵技術攻關、計量測試平臺建設和示范應用,服務整裝和零部件企業協同發展。
 
  在加強計量服務能力建設上,《意見》強調,推動計量與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領域相關技術規范和標準的相互參考借鑒和共享共用。加強對高校、科研院所所屬實驗室及檢驗檢測、認證認可領域在用儀器設備的計量溯源性要求,鼓勵建立科研用重點儀器設備的計量評價機制,提高科研數據的準確度和測試結果的可信度。鼓勵企業采用先進的測量技術、自動監測設備儀器,研發專用測量設備和管理系統、通過量值溯源和測量管理體系認證,實現對生產過程的精準控制和計量數據的有效應用。
 
  《意見》原文如下:
 
  省政府關于深入推進計量工作的意見
 
  (蘇政發〔2022〕72號)
 
  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省各委辦廳局,省各直屬單位:
 
  計量是實現單位統一、保證量值準確可靠的活動,是關于測量及其應用的科學,是科技創新、產業發展、國防建設、民生保障的重要基礎。省委、省政府歷來高度重視計量工作,“十三五”以來我省計量事業快速發展,計量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更加凸顯。與此同時,國際單位制量子化變革推動測量技術規則與格局重構,計量數字化轉型大勢所趨,經濟社會各領域對精準測量測試需求更加強烈,我省在計量基礎研究、關鍵技術、監管能力、機構建設、社會共治等方面還存在短板和不足。為全面提升我省現代先進測量能力和水平,根據《國務院關于印發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的通知》(國發〔2021〕37號)精神,結合我省實際,現就深入推進計量工作提出如下意見。
 
  一、指導思想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黨的十九大和十九屆歷次全會精神,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于計量工作的重要指示和對江蘇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深入貫徹實施國務院《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把握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聚焦服務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和現代產業體系自主可控,大力加強計量科技創新、產業培育、服務供給和社會共治,全面提升我省現代先進測量能力和水平,充分發揮計量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基礎支撐和保障作用,為堅決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光榮使命,譜寫“強富美高”新江蘇現代化建設新篇章提供堅實保障。
 
  二、發展目標
 
  到2025年,我省現代先進測量能力和水平有力提升,計量科技創新力、影響力進入國內前列,計量在經濟社會各領域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顯,協同推進計量工作的體制機制進一步完善。
 
  ——計量科技創新能力明顯提升。建設高水平省級計量科學研究機構,新建15個省級計量專業技術委員會,培養100名計量學科帶頭人(行業專家、領軍人才),打造50個計量科技創新團隊。
 
  ——計量服務保障能力持續增強。新建成國家級、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15個以上,服務先進制造業企業3000家以上,新建10個左右省級儀器儀表產業園,引導發展100家左右具有較強競爭力的儀器儀表企業、10家標準物質生產機構,培育15家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儀器儀表(標準物質)品牌,民生計量產品的合格率明顯提升。
 
  ——計量監督管理體制更加健全。全省新建和升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500項以上,標準物質2000項以上,制(修)訂省級計量技術規范50項,強制檢定項目省級及以下建標覆蓋率達95%以上,全省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滿足社會95%以上的量值傳遞溯源需求。
 
  ——計量基礎支撐體系更加完善。推動計量惠民工程實施提質增效,建設15個省級計量惠民示范縣(市、區),引導培育誠信計量自我承諾示范單位20000家以上,加強計量文化和科普工作,建設30個“計量文化基地”,聘請100名“計量文化宣傳大使”。
 
  到2035年,我省計量科技創新水平大幅提升,重點領域計量技術取得關鍵突破,計量保障能力全面提升,計量監管工作全面加強,建成符合我省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需要的高水平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和完善發達的計量技術服務業。
 
  三、加快計量技術創新和產業發展
 
  (一)加強現代先進測量技術創新。充分發揮我省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科技資源優勢,完善我省計量科技創新協作機制,不斷強化全省現代先進測量科技創新基礎,在電離輻射、新能源汽車、智能工業機器人、化學計量等領域建立一批現代先進測量實驗室,針對復雜環境、實時工況環境和極端環境的測量需求,加強測量傳感、遠程測試、在線測量、量子計量等新型技術研究和應用。圍繞重點產業發展和民生領域計量創新需求,開展新型量值傳遞溯源技術和方法研究,開發新型量值傳遞溯源裝置。
 
  (二)建設高水平計量公共服務平臺。對標全國一流,建設高水平省級計量科學研究機構。圍繞我省現代先進測量產業需求,建設新能源汽車零部件、智能工業機器人、風電裝備、航空航天新材料、軌道交通零部件等15個國家級、省級產業計量測試中心。建立完善大型計量測試設備共享機制,提高大型測試設備的利用率。鼓勵計量技術機構聯合企業、科研院所、高校等,提升計量技術資源服務能力和產業支撐能力。
 
  (三)培育壯大儀器儀表產業。引導儀器儀表企業集聚發展,建設色譜儀、質譜儀、穿戴智能設備、傳感器、在線分析儀表、流量儀表、新型電力儀表等10個左右省級儀器儀表產業園。支持提升現有儀器儀表產業基地創新能力,推進儀器儀表相關產業強鏈補鏈,培育100家左右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較強競爭力的儀器儀表企業,培育具有核心技術的儀器儀表品牌,加快物聯網、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新技術應用,積極推動儀器儀表產業升級和核心設備自主可控。強化儀器儀表企業知識產權保護工作,鼓勵儀器儀表企業與計量技術機構加強合作,促進儀器儀表產業快速發展。
 
  (四)加快標準物質產業發展。培育10家標準物質生產機構,建設標準物質2000項以上,鼓勵技術機構和企業面向先進制造業、民生改善、疫情防控、環境監測、安全生產等領域需求,開展新型標準物質研制,促進標準物質產業發展和能力提升。加強對標準物質生產的監督檢查,完善標準物質的量值傳遞溯源體系,保證檢測、監測數據結果的可溯源性、可比性和有效性,完善標準物質科研成果轉化應用機制,促進標準物質產業高質量發展。
 
  (五)加強計量專業技術委員會建設。圍繞產業發展和現代先進測量需求,建設生物、電離輻射、機器人、交通、新能源汽車零部件、能源資源、碳計量、生態環境監測等15個省級計量專業技術委員會。推動我省有條件的專業技術委員會在全國計量專業技術委員會中發揮更大作用,鼓勵在全國有優勢的現代先進測量領域爭創全國計量專業技術委員會、分技術委員會。加強計量專業技術委員會管理,提升計量專業技術委員會的運行質量和效率。加強計量技術規范管理,制(修)訂50項省級計量技術規范,為量值傳遞溯源及計量監管提供技術支撐。
 
  四、加快推進計量應用和產業服務
 
  (一)服務先進制造業發展。圍繞智能電網、生物醫藥、高檔數控機床、軌道交通裝備等重點產業鏈發展對計量的需求,加強關鍵計量測試技術、測量方法研究和裝備研制,為產業發展提供全溯源鏈、全產業鏈、全壽命周期并具有前瞻性的計量測試服務。圍繞提升產業計量基礎支撐能力,落實工業強基計量支撐計劃,重點開展基礎零部件特性量及結構成分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基礎材料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性能評價、基礎工藝過程計量控制研究和應用。圍繞我省產業智能化改造,開展工業機器人機械系統、控制系統、驅動系統等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加強人工智能計量基礎理論、評價方法和技術攻關,提升智能工業控制系統整體測量能力。
 
  (二)服務數字經濟發展。加強計量和數字技術深度融合,為發展數字經濟夯實測量基礎。圍繞我省產業數字化轉型和數字產業化發展,針對5G通信、物聯網、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數字技術重點領域,加強數字計量基礎設施建設,以量值為核心,結合計量單位的量子化變革,提升數字終端產品、智能終端產品計量溯源能力。開展集成電路、光刻機、刻蝕機、微機電系統(MEMS)傳感器、北斗衛星等關鍵參數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加快關鍵技術攻關、計量測試平臺建設和示范應用,服務整裝和零部件企業協同發展。
 
  (三)服務大眾健康與安全。圍繞疾病防控、生物醫藥、診斷試劑、高端醫療器械、康復理療設備、可穿戴設備、營養與保健食品等開展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應用。加強體育設施和器材計量技術研究和測試服務,促進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完善自然災害防御計量保障體系,提高防災、減災、救災計量能力。加強危險化學品、礦山、建筑施工等安全生產相關計量器具的研制生產和監督管理。加強公共安全領域關鍵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應用,推進交通監管設備、警用裝備等計量測試基礎設施建設。
 
  (四)服務綠色低碳發展。設立省碳計量中心,爭創國家級碳計量中心,推動計量服務支撐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實現。加強碳排放關鍵計量測試和精密測量技術研究,開發有關測量器具,探索建立碳排放計量審查制度和碳計量服務體系,在有條件的地方設立碳計量實驗室,強化重點排放單位的碳計量研究,推進碳評估、碳計算向碳計量轉變,逐步實現碳排放數據的準確、可靠。建立完善能源資源環境計量體系,加強能源、資源和環境計量相關技術研究和應用,推進能源、資源和環境計量建設和試點示范,加大計量數據利用力度,服務綠色低碳循環發展。
 
  (五)服務交通運輸發展。面向鐵路、公路和水路等領域重大工程、重大裝備、重要運營線路計量需求,跟蹤交通運輸行業綜合檢測、監測設備量值溯源和保證技術研究,開展智慧計量技術攻關與先進測量裝備研發,持續提升計量對交通運輸的技術保障能力,服務智慧交通建設。加強船舶和港口領域計量保障,提升港口作業生產和物流效率。開展新能源汽車電池、充電設施等計量測試技術研究和測試評價,加強智能汽車計量測試方法研究。
 
  五、加強計量服務能力建設
 
  (一)建立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的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加強社會公用計量標準統籌規劃,明確各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重點,新建和升級500項社會公用計量標準。省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應適應全省量值傳遞溯源及產業發展的需要,市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應適應本地區產業發展和實施強制檢定的需要,縣級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應適應工作計量器具強制檢定的需要。實施社會公用計量標準體系動態管理,不斷滿足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
 
  (二)提升法定計量技術機構公益性保障能力。著眼可持續發展,穩定、持續、全額保障強制性檢定工作和社會公用計量標準建設,保持全省量值傳遞溯源體系特別是縣級技術機構穩定運轉,為技術機構正常開展公益性工作及時解決工作困難,確保法定計量技術機構公益性計量工作持續高效運轉。落實法定計量技術機構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建設主體責任,確保社會公用計量標準準確可靠、穩定有效,確保強制檢定工作有序順暢。
 
  (三)加快促進現代先進測量技術服務業發展。大力發展計量校準、計量測試、比對、驗證等高技術服務業,培育和壯大專業化測量技術服務市場,提升現代先進測量服務業的競爭力,構建多元開放的測量服務新格局。推進各級計量技術機構改革運行機制,提升服務能力。規范各類測量服務市場行為,探索建立測量服務業主體的技術能力和信用第三方評價制度,促進測量服務業規范化、專業化發展。
 
  (四)推動長三角區域計量協同發展。加強長三角區域計量工作合作,構建統一協調、運行高效、資源共享、多元共治的計量工作格局。一體推進長三角區域量值傳遞溯源體系,實現長三角計量資源共享互通,加強長三角計量科技創新合作,加強區域性計量比對活動,推進區域計量能力、結果互認,優化區域計量發展合作機制,推動區域量值等效統一。鼓勵有條件的技術機構爭取計量比對主導實驗室,不斷提升我省計量測試能力。
 
  (五)推進計量支撐質量基礎設施一體化發展。持續滿足全社會計量溯源性要求,推動計量與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領域相關技術規范和標準的相互參考借鑒和共享共用。加強對高校、科研院所所屬實驗室及檢驗檢測、認證認可領域在用儀器設備的計量溯源性要求,鼓勵建立科研用重點儀器設備的計量評價機制,提高科研數據的準確度和測試結果的可信度。深化質量基礎設施協同服務及應用示范創新,鼓勵技術機構針對產業發展,形成“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整體技術解決方案。積極發揮計量、標準、檢驗檢測、認證認可等技術基礎設施的協同作用,為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一體化基礎支撐服務。
 
  (六)建立現代計量人才隊伍。加強計量人才培訓基地建設,完善計量人員培訓制度,提升計量隊伍的監管能力和業務水平。加強注冊計量師職業資格管理,推進注冊計量師職業資格與工程教育專業認證、職稱、職業技能等級、職業教育學分銀行等制度有效銜接。鼓勵計量技術機構建立首席計量師、首席工程師、首席研究員等聘任制度。支持高校設立計量測試相關學科、專業,培養計量人才。開展計量職業技能競賽,培養一線計量檢定校準操作能手。建立全省計量專家庫,打造50個計量科技創新團隊,培養100名計量學科帶頭人(行業專家、領軍人才)。選樹計量先進典型,增強新時代計量工作者的榮譽感和使命感。
 
  (七)加強計量國際交流和合作。圍繞推進“一帶一路”建設,開展國際計量交流和合作,建立健全雙多邊計量交流合作機制,鼓勵參加國際法制計量組織證書互認實驗室建設,加快推進計量技術機構證書報告與檢測資質的國際互認,鼓勵參與國際計量技術交流活動和規則制(修)訂,承辦國際性計量學術交流活動和技術展會,鼓勵我省計量器具制造企業取得相關證書,提升我省企業國際市場競爭力。
 
  (八)提升企業計量管理水平。實施企業計量能力提升行動,幫助企業在技術研發早期加強計量工作,建立完善與其研發、設計、生產、經營相適應的覆蓋產業全生命周期的計量測試可靠性保證體系。鼓勵企業采用先進的測量技術、自動監測設備儀器,研發專用測量設備和管理系統、通過量值溯源和測量管理體系認證,實現對生產過程的精準控制和計量數據的有效應用。鼓勵企業建立計量總監制度,發揮產業鏈龍頭企業作用,鼓勵引導龍頭企業建立完善產業鏈量值統一準確保證體系。健全激勵企業增加計量設備投入的支持政策,對企業新購置的計量器具和專用測量設備,符合國家有關規定的,允許一次性計入當期成本費用,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扣除。
 
  六、加強計量監管效能建設
 
  (一)完善計量規章制度體系。積極參與國家計量法律法規的制(修)訂,配套完善地方計量規章和制度,加強計量相關規章制度的實施效果評估。完善計量信用分級分類監管、“雙隨機、一公開”監管制度,嚴格推行國家法定計量單位,規范量和單位使用,逐步建立智能計量器具實時監控、失準更換和監督抽查相結合的新型監管制度。推動對基礎研究和科技攻關項目量值準確性、可靠性計量評價,鼓勵建立對重點實驗室、重點工程、大型儀器等開展量值溯源與保障能力驗證。完善計量比對工作機制,落實市場主體計量風險管控主體責任,強化計量風險防范意識。
 
  (二)強化民生計量監督管理。實施計量惠民工程,圍繞貿易結算、安全防護、醫療衛生、生態環境等領域開展計量保障能力建設,切實保障民用水表、電能表、燃氣表、加油(氣)機、電子計價秤、驗光配鏡設備、醫療設備等與人民群眾生活密切相關強制檢定計量器具的量值準確可靠。圍繞精準醫療、可穿戴設備、體育健身、養老等民生領域,完善相關計量保障體系,夯實高品質生活的計量基礎。開展誠信計量示范行動,培育“計量惠民示范縣(市、區)”,推進誠信計量自我承諾示范單位建設,引導培育20000家以上誠信計量自我承諾示范單位。強化鄉村民生計量保障,推動計量技術服務向農村地區延伸,加大對涉農物資的計量監管。
 
  (三)創新智慧計量監管模式。充分運用大數據、區塊鏈、人工智能等手段,積極打造新型智慧計量監管體系,通過器具智能化、數據系統化,促進計量工作向管數據、管行為、管結果轉變,提升計量監管的數字化水平。加強計量監管數字化建設,實現全省計量工作數據集中統一管理、分級使用維護、實時更新共享,提高計量監管工作有效性。
 
  (四)完善計量執法體系。加強計量執法協作,建立健全查處重大計量違法案件快速反應機制和執法聯動機制,嚴厲查處打擊制造、銷售、使用帶有作弊功能計量器具和凈含量嚴重失準等違法行為,嚴厲打擊偽造計量數據、出具虛假計量證書和報告的違法行為。加強計量業務監管與綜合執法的銜接,推進信息共享,提升執法效率。加強計量執法隊伍建設,提升計量執法裝備水平。做好行政執法與刑事司法銜接,對舉報計量違法行為的單位和個人,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予以獎勵。
 
  七、加強保障體系建設
 
  (一)強化組織領導。堅持黨對計量工作的全面領導,把黨的領導貫穿于計量工作全過程。各市、縣(市、區)人民政府要把計量事業發展與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規劃實施有效銜接,明確計量發展重點,分解細化目標任務,強化工作責任落實,定期聽取計量工作情況匯報,加強計量工作統籌協調,及時解決計量事業發展中的困難問題,確保各項任務落到實處。建立省計量咨詢專家委員會,做好計量決策支撐和咨詢服務。
 
  (二)加大財政保障和政策支持。各地要制定有效政策,將公益性計量工作所需經費納入本級財政年度預算,充分發揮現有財政專項資金對計量能力建設的引導作用,加大對發揮公益性作用的計量公共服務平臺、產業計量測試中心、計量惠民工程的支持,保障量值傳遞溯源體系有效運行。各行業主管部門要加強對計量重大項目、計量創新平臺、計量科技成果轉化的支持。鼓勵社會各方采取多元化融資方式,引導社會資金參與現代先進測量技術研發、計量關鍵共性技術成果轉化、現代先進計量器具設備研發和應用服務。
 
  (三)加強宣傳和文化建設。結合“世界計量日”宣傳活動,聚焦群眾關心和社會關注的問題,大力宣傳計量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作用,推動計量宣傳通俗化制度化。將計量基礎知識納入公民基本科學素質教育體系,通過開設計量科普講座等形式推動計量走進中小學校園,鼓勵有條件的計量技術機構開展“實驗室開放日”活動。發掘計量文化資源,建設30個具有江蘇歷史文化特色的計量文化基地,建設一批計量文化廣場和計量文化館,聘請100名計量文化宣傳大使,做好計量文化和科普資源收集、整理、保護等工作,培育計量文化產業。
 
  (四)加強檢查和考核評估。加強計量工作績效考核,將公益性計量工作情況作為省質量工作考核重要內容,加強督促檢查,確保取得實效。市場監管部門要會同有關部門加強對國務院《計量發展規劃(2021-2035年)》和本意見落實情況跟蹤監測,2025年底前對國家規劃和本意見的貫徹落實情況進行中期評估,在此基礎上總結推廣典型經驗做法,提出下一階段計量發展的目標和重點任務,重要情況及時報告。
 
  江蘇省人民政府
 
  2022年7月23日
版權與免責聲明:1.凡本網注明“來源:儀器網”的所有作品,均為浙江興旺寶明通網絡有限公司-興旺寶合法擁有版權或有權使用的作品,未經本網授權不得轉載、摘編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經本網授權使用作品的,應在授權范圍內使用,并注明“來源:儀器網”。違反上述聲明者,本網將追究其相關法律責任。 2.本網轉載并注明自其它來源(非儀器網)的作品,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或和對其真實性負責,不承擔此類作品侵權行為的直接責任及連帶責任。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轉載時,必須保留本網注明的作品第一來源,并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 3.如涉及作品內容、版權等問題,請在作品發表之日起一周內與本網聯系,否則視為放棄相關權利。
全部評論

昵稱 驗證碼

文明上網,理性發言。(您還可以輸入200個字符)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

相關新聞更多
推薦產品
浙公網安備 33010602002722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