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器網 能源環境】《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能否按時保質完成既定目標,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接下來的這個秋冬季。
旨在明顯增強人民的藍天幸福感的《行動計劃》,主要指標要求包括“到2020年,
PM2.5未達標地級及以上城市濃度比2015年下降18%以上,地級及以上城市
空氣質量優良天數比率達到80%。”時至收官之年,藍天保衛戰的成績更加亮眼。僅在2020年前8個月里,全國337個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遠超80%,京津冀及周邊“2+26”城市優良天數比例更是上升了逾10%個百分點。藍天白云的好天氣正在成為常態。
盡管大氣環境質量近年來取得了肉眼可見的成效,但要完成藍天保衛戰的目標仍壓力猶存。秋冬季大氣污染頻發,重污染天氣未曾走遠。PM2.5濃度仍在高位、臭氧污染逐漸顯現、結構調整難度較大、減排空間日益縮減。生態環境部監測司司長柏仇勇曾指出,2019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PM2.5平均濃度為36微克/立方米,距離國家二級標準還差1微克/立方米。與此同時,工業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的任務尚未完成。
污染防治攻堅戰打到今天,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這已成為業內共識。國家大氣污染防治攻關聯合中心副主任柴發合指出,當前大氣污染物和氣象條件特別是不利的氣象條件沒有“脫敏”。大氣治污進入“攻堅深水期”,控制污染增量的邊際成本增大,難度也越來越大。而要徹底消除重污染,前述區域主要大氣污染物的排放量需要在2016年的基礎上削減40%至75%。
造成大氣污染的成因主要有三個,即污染排放、氣象條件、區域傳輸。就區域來看,京津冀及周邊地區、汾渭平原PM2.5平均濃度都為國家二級標準的1.6倍左右,區域空氣重污染過程時有發生。更何況,京津冀及周邊地區能源、產業結構以及交通運輸結構的調整,不可能一蹴而就。區域內以煤炭為主的能源利用方式、以公路運輸為主的貨運方式,導致區域內主要大氣污染物排放量居高不下。除了二氧化硫以外,“2+26”城市其他主要污染物的實際排放量都超出了環境容量的50%以上。
這場戰役該怎么繼續打?這后的關鍵一役,生態環境部副部長趙英民指出,今年將持續開展大氣污染治理攻堅行動。“今年秋冬季的核心仍然是應對和預防重污染天氣的發生。”針對復合型污染的特征和前期對污染源解析的掌握情況,做好潛在污染源的防范與治理預案。通過加強區域聯防聯控,完善重點區域應急聯動機制,建立快速有效的運行模式。加強柴油貨車污染治理,大力推進“公轉鐵”;深化重點區域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
“隨著末端治理減排潛力逐漸收窄,未來必須實施差異化治理、精細化治理和動態化治理。”針對不同行業發展情況和技術水平進行分類管理,讓大氣治理和污染控制更有側重和針對性。既要做到時間、區域、對象、問題、措施五個精準,又要全面實施績效分級差異化減排。并進一步提升環境監測和執法監管能力,推進大氣環境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而從整個區域來說,要在鞏固和深化“大氣十條”行之有效措施的基礎上,以氮氧化物和揮發性有機污染物減排為重點,實施多污染物協同減排。針對當前臭氧污染逐漸凸顯的情況,進一步深入開展區域大氣污染治理科研攻關,促進PM2.5和臭氧協同治理。全力推動京津冀區域“2+26”城市平原地區農村完成煤改清潔能源、鋼鐵企業超低排放和大宗貨物運輸企業鐵路專用線建設等三大工程。
今年是“十三五”規劃的后一年,也是《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的后一年。專家表示,大氣污染防治就像治療慢性病,病因是長年積累導致。即便面對挑戰猶存的現狀,亦如生態環境部大氣環境司司長劉炳江所言,“優良天數比率目標,如果年底前不出現天氣,也有信心完成。”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