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器網 能源環境】一幅內容建設達15年、分“三步走”的生態
環境監測藍圖近日正式出爐。
總體方向是,“5年內將形成以環境質量監測為核心,統籌推進污染源監測與生態狀況監測。具體來看,進一步向市、鎮下沉,常規監測總體覆蓋全部區縣、重點工業園區和產業集群;2035年則實現環境質量、污染源與生態狀況監測有機融合。”這樣的新范式,源自生態環境部6月底下發的頂層設計——《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
在擴大常規監測
輻射范圍,強化5大板塊(即大氣環境監測、地表水環境監測、土壤環境監測、海洋環境監測、地下水環境監測)的基礎上,《規劃綱要》強化針對突出環境問題或重點區域的污染溯源解析、熱點監控網絡加速形成。至此,以往強化常規理化的監測指標將被生物、生態取代;監測點位不再局限于均質化、規模擴張而是趨向差異化、綜合化布局;監測業務從現狀監測向預測預報和風險評估拓展、從環境質量評價向生態健康評價拓展。
不斷擴容的產業蛋糕
領域更廣、點位更多、指標更全,在為環境監測市場帶來大量優質資源的同時,也將提供錢景可觀的市場投資體量,進而不斷打破邊界、擴大產業版圖。加之2020年作為各項環境指標決勝之年,各地政府及企業面臨環境治理成效考核壓力,環境監測需求將相應增加。“環境監測的需求巨大,請珍惜機遇。”生態環境部監測司副司長蔣火華曾直言。
藍天保衛戰效果持續鞏固,碧水攻堅戰重要性不斷提升,大固廢板塊監管著力精細化,氣水土相關的監測要求更上一個臺階,細分領域治理需求仍充分。迄今,國家和地方已建成城市空氣質量自動監測站點5000余個、地表水監測斷面約1.1萬個、土壤環境監測點位約8萬個、輻射環境質量監測點位1500余個。僅以大氣環境監測為例,“十四五”期間,大氣環境監測國控點位數量將從1436個增加至2000個左右。
環保在線小編梳理近十年的銷售數據后發現,一系列利好政策下,環境監測設備正以年均近10%的增幅順勢上揚。隨著服務性監測市場的進一步開放,多個領域將鼓勵社會環境監測機構參與,環境監測儀器市場有望產生巨大增量。新增空間短期將來自監測點位下沉、網絡化監測需求提升,中長期來源于監測指標和領域的進一步拓展。
分食前先看新“法則”
在環保執法監管力度加強,治理日益精細化的背景下,環境監測及網格化業務需求也將進一步增強。有機構測算,受益于政策利好的持續深度發酵,環境監測年均新增市場規模為92.35億,2020年整體產業鏈規模將超過736.58億。“十三五”期間監測行業設備銷售市場空間有望達到500億元。
過去一年里,環境監測設備全年銷售收入高達230億元左右;環境監測服務市場規模接近145億元,同比增長5%左右。從類別上看,環境監測儀器主要包括環境空氣檢測儀、煙塵煙氣監測儀、水質監測儀、顆粒物采樣器以及數采儀等5大類。這其中,大氣環境監測與水環境監測設備作為兩大核心產品,在整體市場的銷量占比分別達到32.25%與36.84%。
但與此前不同的是,效益化、精準化成為“十四五”時期內環境監測的發展要義。
這也意味著,大氣環境監測、水環境監測也將相應醞釀出全新個性:于大氣環境監測而言,不斷增加的監測指標,對于大氣環境監測領域企業來說,便是增量的產業蛋糕。誠如鋼鐵在內的非電行業全面進入“超低”時代,帶動超低排放監測市場和逃逸氨監測市場快速增長,引導監測技術創新迭代。
水環境監測設備則將不止賣設備、賣服務,而是進一步著力小型化、微量化預處理和檢測模塊,朝著小型化、低試劑使用量和高可靠性方向不斷逼近。也正基于此,在水質監測中掌握的大數據,小型/微型水質監測站的市場占比將大幅增長。而對于“小而美”企業來看,這不僅意味著具備新一輪掘金熱潮,也成了絕好的超車彎道。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