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器網 能源環境】前兩天還熱的發悶,立夏當天卻陰雨連綿,冷風陣陣,盡管五一假期已經過去,但是相信不少人對小長假期間的氣溫波動記憶猶新,小編身邊更是有不少人用“鬼天氣”來評價前幾年的氣象變化。但是客觀地來說,即便是如此飄忽不定的氣溫波動,如今的我們依舊可以借助天氣預報提前預知,并有所準備。而這一切,都要感謝
溫度計的誕生與發展。
即使到了今天,溫度計的歷史依舊是中小學科學課本中重要的知識點。溫度計的誕生可以追溯到1593年,早的溫度計是由意大利科學家伽利略發明的,并在隨后的歷史長流中不斷改進,終發展到如今可以即時準確測量溫度狀況、記錄溫度變化規律的溫度計。
溫度計的技術與發展
在很長一段時間,溫度計的工作都離不開一個簡單的物理現象——熱脹冷縮,甚至客觀的來說,在很長一段時間,溫度計的發展都是圍繞內部填充物來做文章的。其中緣由也很簡單,因為熱脹冷縮本身就是物體對于溫度變化產生感應的一種自然現象,而溫度計所做的便是將這種變化放大到人肉眼可以感受到的程度。同樣如果從這個角度來看如今的
半導體溫度計、熱電偶溫度計等,盡管很大一部分已經擺脫了熱脹冷縮的原理,但本質依舊是利用溫度變化帶來的影響。
傳統的液體溫度計存在兩個較大的問題,其一是安全性,這和液體溫度計尤其是水銀溫度計的材料有直接關系,而關于水銀的安全問題,我想不用多說大家也清楚;其二就是適用性問題,液體溫度計普遍存在不耐寒的特點,而這也使得這類溫度計在一些地區無法準確的顯示溫度。
而包括半導體溫度計在內,現在常見的溫度計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利用電學原理來工作的。例如半導體溫度計。得力于半導體材料的飛速發展,人們逐漸發現或者研究出了一些隨溫度變化,電阻變化明顯的半導體材料,而將這種材料設計到電路中之后,便可以通過測量因電阻變化而產生變化的電流大小,來測定溫度,并且,這類溫度計的精度往往也更高。當然,這類溫度計與傳統液體溫度計比也存在明顯的缺點——需要用電,在電壓不穩定或者無法正常供電的場合便無法發揮作用了。
古代人們的智慧 了不起的測溫儀器
節氣是我國古代人們對氣候變化規律有所掌握的直接證明,那是不是說在溫度計出現、引入中國之前,中國人已經擁有掌握溫度的技巧了呢?或許真是如此。盡管無法和溫度計的測量精度做對比,但是中國古代已經有了測量溫度的方式——“冰瓶”。但是客觀地說,冰瓶所能做到的,也僅僅是“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因此不能算真正意義上的儀器。也正因如此,從側面展示了測溫儀器的誕生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了。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