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生物醫藥】昨天,人民日報就“加快生產高質量仿制藥,推動仿制藥替代原研藥”發表了時評論,就醫療改革、居民用藥的相關問題作出有一系列的解讀,讓小編受益匪淺。借此機會,小編也站在儀器人的角度,來和大家聊一聊仿制藥和進口原研藥之間話題。
在不久之前,國家衛健委等5部門發布了以批鼓勵仿制藥品目錄,其中包括了腫瘤、罕見病等33種治療用藥,均為國內較短缺的藥品,鼓勵企業仿制并進入臨床使用。當然,這些藥或多或少符合到期未提出注冊申請、臨床供應短缺或者企業主動申報中的一個或數個前提,算是從尊重科研成果的角度盡可能的讓百姓買得起用得上療效堪比原研藥的“好藥”,一定程度上也是對藥物可及性的一種提升。
當然,這背后離不開群眾整體知識水平的提升,以及對于仿制藥接受度的提高。盡管現在來聊《我不是藥神》有點過時了,但是這本電影的確在某些程度上,推動了我國藥物平民化的發展進程。
但是,這并非說明了仿制藥與原研藥之間的矛盾已經解除,事實上,從細節看,原研藥和仿制藥之間依舊存在非常多的問題。
一方面,藥物的研發是一個十分困難的過程。和大多數科研一樣,藥物研發的過程需要大量的儀器設備的支持;而從藥理分析到動物實驗,再到臨床實驗,本身又是一個十分嚴肅且漫長的過程。可以說,原研藥的誕生所需要的高昂成本無可厚非,因為科研并非慈善,其中產生的物質成本、時間成本都是無法估計的——而這也是藥物初期價格居高不下的原因。
另一方面,藥的目的是救人,如果病人用不起,那藥物存在的價值就偏移了。對于一件商品,我們總說撇開性能談價格是耍流氓,其實這個道理同樣適用于醫藥領域,對于大多數百姓來說撇開藥效談價格是耍流氓,但是反之,撇開價格談藥效又何嘗不是呢?
不僅如此,站在實用的角度,還有一個問題——貴的是原研藥還是進口藥?
其實大家都清楚,原研藥不等于進口藥,也同樣可能存在進口仿制藥,沒有人可以保證進口仿制藥就會便宜。如今點開人民網自媒體的評論區,你依舊能看到許多擔心“仿制藥價格依舊承擔不起”的回復,這恰恰說明了對于平民來說始終是一個硬門檻。此次目錄所鼓勵的,是我國企業自主仿制,但小標覺得,現在支持自主仿制藥,實際上是為了進一步推進自主研發新藥。
目前進口原研藥貴,追溯原因還是在于技術受限。如果能夠做到自主研發新藥,研發前期的成本可以通過居民稅收結合國家支持來提供,后期形成的技術框架可以為后續研究所使用——一方面成本下來了,售價也會下來;另一方面,技術握在自己手里也更加有底氣。
本文參考資料來源:人民日報
?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