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能源環境】塑料已經是日常生活中密不可分的一部分。隨處可見的塑料制品背后是塑料生產行業龐大的產量。根據2015年的數據,塑料年產量大約為3.22億噸,并且在未來20年內,這個數據可能再翻一番。迄今為止,塑料總產量約90億噸,其中91%的塑料沒有得到回收利用,這不僅代表著巨大的經濟損失和資源浪費,也意味著嚴峻的白色污染問題。
對于白色污染,各國并非毫無作為,事實上已經有40多個國家和地區限制或禁用塑料袋,中國也在2007年頒布“限塑令”。然而十年限塑,效果卻并不理想,隨著國內外賣和快遞業的發展,塑料包裝的使用量甚至還有上升趨勢。《法制日報》的一篇報道中提到:美團、餓了么、百度三家外賣平臺每天將生產近8000萬個一次性塑料餐具;2017年快遞行業使用的塑料快遞袋達80億個。這些數據似乎足以說明“限塑令”的失敗。
近幾年反塑料運動愈演愈烈。2018年12月4日,聯合國大會宣布啟動反塑料污染行動,在此之前世界各地已經有不少反塑料運動,如英美等國發起的反塑料吸管運動、印尼在首都雅加達發起的反塑料袋運動。除此之外,各國對塑料產品的限制也越來越嚴格。今年兩會期間,人大代表史貴祿提交了一份關于限塑的建議,希望對一次性塑料用品加強管控。而2月份海南已經出臺“禁塑令”,要求在2025年底前,全省全面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部分塑料制品。海南省的行動將為我國限制塑料制品提供經驗。
然而我們對一次性塑料產品的控制不應太過樂觀,“限塑令”的名存實亡提醒我們,限制塑料產品使用仍然困難重重。塑料袋的便利讓人們很難不去使用它,去年央視在農貿市場進行采訪,攤主表示不用塑料袋沒辦法賣,而來買菜的居民也表示雖然清楚白色污染的后果,但是由于沒有替代品只能繼續使用塑料袋。事實上,塑料袋的成本在其帶來的便利面前幾乎等同于無,這也讓人無法因收費而放棄使用塑料袋。的解決辦法就是找到可分解的塑料替代品。
至今已經有很多的環保材料出現,例如來自玉米的聚乳酸(PLA)。與傳統塑料相比,聚乳酸可在27天內分解,燃燒時也不會產生有毒氣體。今年也有幾種塑料替代品出現。年初,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的一項研究發現,魷魚蛋白能用來制造可生物降解的塑料替代品,并且通過轉基因技術就可以實現大規模生產。近,芬蘭阿爾托大學研究人員通過結合木質纖維與人造蜘蛛絲的絲蛋白研發出一種可降解生物材料,未來或能成為塑料替代品。
雖然環保材料時有出現,但因為種種原因至今無法投入使用。即使可以大規模生產,新材料還需要接受各種試驗設備的質量檢驗,如
拉力試驗機、
沖擊試驗機、水平垂直燃燒試驗儀、熔體流動速率儀等,檢測材料的各種數據。此外,還需要通過老化
試驗箱、高低溫試驗箱等環境試驗箱檢驗材料的性能。通過檢驗,才能判斷材料能否真正代替塑料,解決白色污染問題。
近,國家對環保問題越來越重視,垃圾分類開始推行,“禁塑”也為期不遠。為避免“限塑令”的情況再次發生,替代產品的研發刻不容緩。我國在智能海水可降解材料、仿木復合材料等生物降解材料已有不小的研究成果,但到投入使用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在此之前,我們能做的就是從小做起,減少生活中一次性塑料產品的使用。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