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儀器網 能源環境】購物袋、外賣帶、網購袋……越來越多的人感覺到,我國“限塑令”出臺已經長達10年之久,家里的塑料袋非但沒有減少,比以前還要多。在對塑料垃圾吹響攻堅號角的同時,我國“限塑令”又該何去何從?
2018年12月31日,韓國環境部確認,韓國大型超市自2019年起將全面禁止使用一次性塑料袋,以進一步減少“白色污染”。
歐盟議會也已經通過了一項被稱為“史上嚴禁塑令”提案,從2021年開始,歐盟范圍內將徹底禁止一切可選用紙板等其他替代材料生產的一次性塑料制品。
塑料餐具、吸管、氣球桿、棉花棒,甚至包括用可分解塑料制成的袋子和外包裝等等塑料視頻,在范圍內正在遭遇越來越嚴格的禁令。
我國的“限塑令”如何呢?
2007年底,國務院辦公廳正式發布“限塑令”,明文規定2008年6月1日起,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使用厚度小于0.025毫米的超薄塑料袋,并將實行塑料購物袋有償使用制度。
令人遺憾的是,“限塑令”走過10年歷程,用塑料袋付錢的觀念倒是在各大商場認真貫徹落實,但白色污染并沒有因此減少多少。久而久之,購買塑料袋反倒成為大型超市一項穩定的收益。
在肉菜市場、中小型超市、臨街小商鋪、街邊小攤點等“死角”地帶,超薄塑料袋仍是“零成本”使用,成為了銷售商品的標配。
問題出在了哪里?環保公益律師王曉明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限塑令”的主要目的是通過價格杠桿提高大眾環保意識,而10年來,物價增長數倍,塑料袋仍很便宜,這種價格并沒有發揮到杠桿的作用。
更何況大部分塑料袋批發價便宜,遠遠低于各大商場和超市收取的費用,所以許多商家并沒有動力限制塑料袋的使用,甚至可能為了宣傳,提供質量更好的塑料袋。
當然了,“限塑令”雖然面臨尷尬,但并非沒有成效。發改委2017年發布的數據顯示,自“限塑令”落地以來,全國主要商品零售場所塑料購物袋使用量年均減少20萬噸,累計減少超過160萬噸,節約塑料袋700億個。
不過10年過去,經濟社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外賣、快遞成了塑料袋的“消耗大戶”。根據國家郵政局的報告,2008年至2016年,我國快遞業消耗塑料袋從82.68億個增至約147億個。公開的數據還顯示,國內三大外賣平臺日訂單量2000萬左右,而1單至少使用一個塑料袋。
“存量難減,增量難消”,我國“限塑令”要何去何從?有人提議,直接將“限塑令”改為“禁塑令”,在全國范圍內禁止生產、銷售和使用不可降解塑料袋。
中國政法大學副教授陳忠云則認為,應該在政策制度和執行層面,建立起一個從塑料袋生產、銷售到回收的完整生態鏈,用更多元的市場手段,在大限度降低社會成本的前提下,控制白色污染。
“一味地限制、禁止使用是不現實的,這會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并不會很明顯。”西華大學食品與生物工程學院教授車振明表示,發展可降解塑料才是根本的解決方式。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