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儀器網 時事聚焦】煉丹術又被稱為外丹黃白術,或稱金丹術,簡稱“外丹”,以區別于長壽真人丘處機全真龍門派的“內丹”導引術。煉丹術約起于戰國中期,秦漢以后開始盛行。兩宋以后,道教提倡修煉內丹之術,“丹鼎派”由此風行一時。大約在西元九、十世紀,煉丹術開始傳入印度、阿拉伯,十二世紀傳入歐洲。
早在戰國時期,我國就出現了煉丹術的“蹤影”。在古人看來,煉丹術具有長生不老、醫治百病的神奇功效,因而備受封建統治階級青睞。在《漢書·劉向傳》中記載,淮南王劉安在《枕中鴻寶秘苑書》中有云,戰國的鄒衍有“重追延命方”。《史記》中也曾記載秦始皇派徐福率領童男童女求取“仙藥”的經歷。到了西漢時期,漢武帝劉徹在宮中設立丹灶,煉丹之風就此盛行,由此誕生了一大批古代的煉丹方士。
在現在看來,所謂的煉丹術并不能帶來長生不老的神奇效果,甚至有些迷信。但歷代煉丹家在煉制丹藥的過程中,尤其是化學層面上,取得了很多重大成就。
早的煉丹術借助的研究材料是丹砂,即紅色硫化汞。紅色硫化汞一經加熱就會分解出水銀,水銀與硫磺化合物會生成黑色硫化汞,只要通過加熱使其升華就又會恢復到紅色硫化汞的原狀。為了實現“還丹”的神奇功效,煉丹家常常將汞的實驗反復做。東漢魏伯陽在《周易參同契》中很生動的描繪了水銀容易揮發、容易和硫磺化合的特性。唐代還曾記載過“銷汞法”(用汞和硫磺制丹砂法)。在這種方法中,汞和硫的分量按照一定的比例,加熱也有一定的火候,操作有一定的程序,以此來達到“化為紫砂,分毫無欠”的結果。其中,人造紅色硫化汞被普遍認為是人類早期用化學合成法制成的產品之一。
對于硫磺、砒霜等劇毒的金石藥,煉丹家已經懂得要先用燒的方法,使其減少或失去原有的毒性,這種手法被稱之為“伏火”。唐代孫思逸在“伏硫黃法”中表述:選用硫磺、硝石各二兩,研成粉末放入石鍋中,再用含碳的皂角三個引火,使硫和硝起火燃燒,火熄后再用生熟木炭三斤來攪拌,到碳消三分之一為止。由于經常利用“伏火”,丹房失火事件常有發生。唐代煉丹家從中發現,使用硫、硝、碳三種物質,終會形成一種能夠劇烈燃燒的藥劑——“火藥”。大約在晚唐時候,這一配方由煉丹家轉入軍事家之手,這也就是火藥的由來。
那么,化學與煉丹術又有什么聯系呢?事實上,化學這門科學就是在歐洲中世紀煉金術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歐洲中世紀煉金術則是來源于阿拉伯煉金術。而阿拉伯的煉金術與中國煉丹術有著密切的聯系。據記載,硝石在阿拉伯、埃及被稱為“中國雪”,可見中國的煉丹術確實或多或少的流入到這些國家過。
中華文明博大精深。在化學領域,我國雖然并不是一直保持著的位置,但作為化學的根源,古代的煉丹家曾經為人類作出的偉大貢獻不能被磨滅。先進的現代化學技術也曾歷經幼稚的“煉丹術”階段,這是學科發展的必經階段,也是值得我們銘記的光輝歷史。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