蘋果公司放棄電動汽車項目沖上熱搜榜,本以為就是一個簡簡單單,普普通通的大消息而已,誰知道,仔細一看,突然捋出了不一樣的頭緒。
蘋果放棄造車這件事之所以如此引人關注,很大程度上就是跟錢有關。據悉,蘋果電動汽車項目研發時間已經有10年之久了,每年花費數億美元,一路走來遇到了不少困難和坎坷,但是也從來沒有放棄過,怎么突然就宣布取消了呢,很多業界大佬都表示很震驚。
難道,電動汽車行業這么不好做嗎?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沒錯。蘋果作為有錢有技術的業界巨擘,就算是跨界造車,用了10年之久確實有點漫長了。同樣是互聯網技術公司,華為“造車”的道路就顯得順暢得多,或者更精確得說,是“幫企造車”,直白點就是要以技術切入電動汽車行業,為鴻蒙系統應用擴大“生態圈”。
至此,已經有機構在分析蘋果造車失敗案例時提出,很大的原因就是供應鏈對接的問題。無論是蘋果還是華為,要跨界最便捷的途徑就是合作。業界分析,蘋果失敗是因為沒有擁抱中國汽車供應鏈,相較之下,以特斯拉的經歷來看這個觀點,就顯得有些說服力了。
是不是聽出點苗頭了,中國新
能源汽車產業鏈,這么牛的嗎?
事實證明,在傳統汽車市場,由于技術基本成熟,產業鏈基本完整,中國汽車廠商想要超越很有些難度,要花費相當多的時間和精力,還得砸錢。所以在全球供給側改革的背景下,選擇新能源汽車賽道彎道超車,成為造車新勢力的選擇無疑獲得了巨大的成功。
長三角著名的新能源汽車“4小時產業圈”就是體現整個行業產業鏈高度成熟的縮影。這就是產業集聚帶來的質變,比如常州,動力電池32個主要的生產環節,常州覆蓋31個,城中新能源汽車產業鏈覆蓋了十幾個領域,匯聚了3000多家制造企業。再說上海,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在一年內實現了開工、投產和交付,就說中國的新能源汽車行業怎么不卷。
而這種卷也顯然影響到了全世界的新能源汽車產業鏈,我國作為全世界新能源汽車產銷量第一,保有量第一市場地位的重要性進一步凸顯。
占據這樣的本土優勢,華為搭上了賽力斯-問界,搭上了奇瑞-智界,搭上了廣汽-傳祺,搭上了東風-猛士科技(沒錯,就是越野車),直接憑空造了一個“華為系”的車型。這就是所謂的,不造車也可以賣車,目前華為與車企的合作模式一是零部件供應,二是全棧解決方案(軟硬件一起),三是鴻蒙智行(華為全程參與),深度接駁國內新能源汽車產業鏈。
如果這能被稱為“給發達的四肢補上了不簡單的頭腦”,也許真的能為新能源汽車的“進化”帶來更有力的沖擊。
所以繞了一圈,說了半天咱才發現,蘋果造車失敗(至少是階段性失敗)究極原因竟是因為沒在中國嗎?好的,雖然10年的項目終止了聽上去還是有點可惜,但是看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鏈這國際地位,還是很值得驕傲的啊。
對于蘋果停止造車這件事,你有什么看法呢,歡迎評論區互動啦。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