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生態環境部公布了第一批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名單,標志著我國“天空地一體化”的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初步構建。名單中括北京密云水庫站、內蒙古呼倫貝爾站、浙江金華上黃站等,共計55座,涉及26個省區市。
國家生態質量綜合監測站是生態質量監測網絡的重要組成部分,將主要負責主要承擔區域樣地監測任務,積累生態系統長期監測數據,對生態問題開展專題研究等。而最近幾年,生態
環境監測作為生態保護修復監管的重要支撐,也備受國家層面的關注。尤其是在政策層層加碼下,環境監測設備產業迎來了更多歷史性機遇。
2023年7月,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召開,生態環境部部長在報告中提到,2022年我國已“全面加強生態環境監測體系建設”,大氣、水、土壤、海洋等監測網絡體系運行總體平穩。2023年,將繼續“建立完善現代化生態環境監測體系”,探索組建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具體包括組織全國重點流域水生態調查監測與評價、深化
空氣質量監測預報、組織開展新污染物監測試點工作等。
隨即,在9月份,生態環境部聯合中國科學院印發《全國生態質量監督監測工作方案(2023—2025年)》,明確到2025年,將“基本建成全國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實現生態質量監督監測業務體系不斷完善,生態質量監督監測水平不斷提高,主動發現生態破壞問題的能力大幅提升,精準高效支撐生態保護監管。作為其中的重要一環,全國生態質量監測網絡建設將主要從完善生態質量遙感監測網絡、組建生態質量地面監測網絡兩方面著手。
在這之前,統領性文件《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綱要(2020—2035年)》要求,以2020 - 2035年為期限,實現生態環境監測在全面深化環境質量和污染源監測的基礎上,逐步向生態狀況監測和環境風險預警拓展;《關于推進生態環境監測體系與監測能力現代化的若干意見》《“十四五”生態環境監測規劃》《生態環境衛星中長期發展規劃(2021-2035年)》等,則初步構建出“天地一體化”的生態環境監測網絡設想。
中國環保產業協會認為,環保工作越是深入,對環境監測的準確性、及時性、覆蓋范圍等要求越高。“十四五”期間,我國環保工作重心將逐步從末端治理轉向源頭治理;從單一污染物防控轉向多污染物協同治理;從粗放式轉向精細化管理,相應的市場規模也將延續“十三五”以來的穩步增長趨勢。(2022年中國環境監測總站統計數據:監測裝備制造業、監測運維行業、檢測機構行業等三大行業累計市場規模已達近540億元)
行業高速向前發展,嚴打環境監測數據弄虛作假問題也被反復提及。2023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中強調,并將持續打擊危險廢物和重點排污單位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環境違法犯罪行為。在2022年,各地已向
公安機關移送涉嫌自動監測數據弄虛作假環境違法犯罪案件232起。
可見,在看到機遇的同時,環境監測從業者也將面臨更嚴格的標準要求。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匿名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