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時事聚焦】轉眼,2022年只剩最后兩周,而要問2022年科研領域有什么關鍵詞值得一談,“創新”一定占據了重要位置。
2021年,我國國家創新能力綜合排名上升到世界第12位,成功實現了“十四五”良好開局。也因為這個原因,科技創新如何持續發力成為了2022年一直在討論的一個話題。針對此,在過去的一年中,各地有關部門都在積極推薦各項科技政策扎實落地,圍繞新修訂的科技進步法、《科技體制改革三年攻堅方案(2021—2023年)》等重要法律和文件做出新的計劃以及推進方針,鼓勵企業、高校參與科技創新的同時,也協助有關科研機構完成創新成果轉化。
當然2022年我們也收獲了不錯的成果,年初的科技冬奧就足以證明。從場館建設到場地維護,從勝負裁定到賽事轉播,從場內到場外,各類創新技術將北京冬奧會打造成了一場兼顧“智慧”“低碳”“公平”的“科技冬奧。讓世界看到了中國科技的發展。
此外,今年我國在
航空航天工程上也實現了重要突破。一方面,我國自行研制、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噴氣式民用飛機COMAC919完成市場交付,幫助中國的航空工業擠進世界航空工業,標志著我國飛機制造也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另一方面,“夸父一號”順利升空,并在穩定運行過程中收獲了首批太陽觀測科學圖像,為我國航天科研提供了重要的數據。
當然類似的例子還有很多,但是它們都在強調一件事——科研的自立自強。
一直以來,我國科研的發展始終是圍繞自立自強展開的,黨的二十大報告中更明確指出要“以國家戰略需求為導向,集聚力量進行原創性引領性科技攻關,堅決打贏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明確表明要“不斷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夯實科技強國基礎”。為此還在后續會議中,進一步提出了“科技政策要聚焦自立自強”強調要用政策來引導科技創新,完善創新生態并提升創新效能。
但即便如此,這并非一件易事。如今盡管我們能夠享受科技帶來的便利,但是許多技術都還存在很強的依賴性,例如老生常談的話題——光刻機。而一代技術的所有國對我們施加限制,該領域以及相關領域也會被迫停滯。因此即便是今天,科技創新、自立自強還是面臨著一個從無到有的挑戰。
為此我們應該怎么做?一方面需要加強企業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優化產業的同時,鼓勵高精尖企業從技術進口逐步實現技術原創,簡單的說就是要引導企業在技術研發上的投入。另一方面要鼓勵企業、高校等具備科研創新能力的機構參與到科技項目中,眾志成城共同攻克技術難題。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