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儀器網 時事聚焦】地鐵是主流主流的
交通工具之一,憑借安全、快速、準時等特點,收獲了不少人的信賴。每天將數百萬人輸送到城市的各個角落同時,也承載著推動城市經濟發展的重任。并且,從城市發展的角度來說,只有當其具備一定的技術與經濟實力支撐時,才會考慮發展地鐵網絡,因此對于擁有地鐵的城市而言,地鐵反應了當地的綜合能力。
也正因為如此,圍繞地鐵運作的技術也在不斷更新,這種技術的更迭不僅僅體現在地鐵的運營上,更多的是體現在人們使用地鐵的一些細節上,例如自動駕駛、人臉識別等技術。換言之,我們在潛移默化中體驗著這些技術帶給我們的便利。而這,又反應了地鐵相關技術發展的一個重要方向——智能。
一直以來,讓地鐵更加“智能”都是優化地鐵服務的關鍵所在,這和地鐵本身的高度自動化有密切的關系。甚至,為了進一步提升地鐵自動化能力,部分城市已經開始嘗試無駕駛室的全自動駕駛地鐵,例如前段時間被譽為具備“中國腦”的武漢地鐵五號線。而除了地鐵的行駛本身,乘客的舒適度也是地鐵“智能”發展中會去思考的一個問題。
對于經常乘坐地鐵的人而言,溫度是一個很難避開的話題,幾乎所有乘客都或多或少的會感受到同一班次的地鐵在形式過程中會存在忽冷忽熱的情況,并且車廂內部的溫度也很難統一。明明空調在穩定運作,但是給人的感覺卻談不上舒適。
事實上造成這種“空調困境”的關鍵,與地鐵的運作有很大的聯系。由于不同時間段、不同路段地鐵的乘客以及隧道的通風情況都有差異,因此在地鐵行駛中,隨著乘客數量以及站點路程的遠近,車廂內的溫度環境其實是不斷變化的。而一般來說,地鐵車廂應對這種變化的方式是采用自動控溫的空調實現。一般一個車廂設有出風口與回風口,它一方面負責內部空氣流通,另一方面負責監控車廂溫度。通過出風口的溫度
傳感器,可以實施的控制空調的運作,確保車廂的目標溫度范圍穩定在24至26攝氏度。但是空氣的流通需要時間,并且混和冷熱空氣需要一定的時間,因此當空調出冷風的時候,出風口的人便會感覺到冷,而冷氣還沒有傳遞到的位置又會顯得熱。與此同時,開關門的過程還會影響內部空氣流動,加上地鐵站點之間的時間間隔較短,乘客自然就會感覺到車廂溫度不穩定。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北京地鐵采取了一種新的方案——具備“智慧大腦”的新型空調控制器。新型的空調控制器不再只針對車廂來計算溫度,而是提前與站點溫度進行數據交互來靈活調控車廂內的溫濕度。在此基礎上,控制器還會檢測車廂內的人員密集程度計算送分量,做到事實控制溫度的目的,靈活調控溫度穩定在舒適范圍內同時,也不會造成風口處過冷的情況。
而這項技術之所以能夠實現也離不開車門上的探測器、車廂內的攝像頭,因此這項技術本質上是讓地鐵“看得見、聽得到”,能夠更人性化的去思考分析情況。同時考慮到實際實施中的信息交互以及數據獲取,本質上也得力于通信技術的發展。說不定,等這項技術進一步步入成熟的時候,我們能夠在全國不同城市的地鐵中,體會到該技術帶來的便利。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