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時事聚焦】近,《中國青年報》的一篇名為《學生為什么會認為麥浪是秋景》的文章在晚上引起了熱議,文章圍繞四川某班近三成的孩子齊刷刷用麥浪形容秋天四川盆地田野的景象的行為,就孩子缺乏常識的原因做出了分析,并呼吁孩子們走出課堂,去了解那些生活中才能體會的知識。
確實,教育不是“死讀書”,一味的“背板”,即使學會了華麗的辭藻,也始終不能算真正的收獲了知識。但是這件事背后,卻引出了另一層問題——許多成年人同樣不知道麥浪是初夏的景色。
事實上,在中青報在新媒體平臺發布了這篇文章并且多個媒體轉載后,網上除了討論教育的網友外,還有許多成年人就“麥浪”發出了疑問:“所以金黃的麥浪什么時候能看到?”而這背后的原因也有很多。有的是因為自身接受教育的時候也閱讀了大量將“秋天”和“麥浪”聯系起來的范文;有的則是本身就沒有了解過這個問題,下意識的把“秋天是豐收的季節”和“麥田寓意著豐收的喜悅”兩種印象聯系在了一起,誤以為金色的麥浪就是秋天的;還有一種是被現代流行文化影響,接收了錯誤的知識,比如《小蘋果》中那句“秋天黃昏與你徜徉在金色麥田”。
也正因為這一點,我們很難確定常識方面的教育,究竟是什么時候變成了刻板的死讀書,究竟影響了多少人。其實,如果稍微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就會了解到,中國的農業其實有兩個和豐收有著密切聯系的時候,一個是秋天,一個是初夏。同時,中秋和端午,在一些民俗上也是為了紀念豐收而產生。不僅如此,我國的大部分地區,在學生的初中或者高中時期,都會安排學農等實踐教育,這也是幫助大眾掌握傳統科學常識的一個有效契機。而在這個前提下,依舊出現了如今這種情況,似乎是在警告我們一個問題——科學教育是不是進入了一個舒適圈了。
一直以來,科學始終在強調實踐出真知,而格物致知也是科學教育中非常重要的一個觀點。而如今,刻板的學習模式、固定的答題模板、白紙黑色在標準答案上記錄下的實驗結果,在大量的習題的幫助下,已經成功的在一大批人心中埋下了伏筆。或許今天看到的是誤以為麥浪是秋景的學生、成年人,未來看到的就是一批能夠清楚訴說實驗過程與現象、原理,卻不會操作實驗的“書呆子”學者。
這樣好嗎?當然不好,因此,私以為,教育應該脫離死讀書的范疇,讓學生勇敢的去想,切身的去做,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掌握方法,了解常識,正確的知識才能更好的在他們腦海中根深蒂固,未來的成年人才不會因為麥浪是什么時候的景色而感到疑惑。
(本文參考資料來源:中國青年報)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