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食品檢測】近日,由中國食品工業協會、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有限公司與中輕檢驗認證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2020年食品真實性技術與產業發展論壇在北京友誼賓館正式召開。本屆會議云集業內眾多大咖,以大會報告的方式圍繞食品真實性前沿動態、食品真實性認證與溯源以及食品真實性檢測技術等主題展開精彩交流和探討。
提到真假鑒別,大多數人首先想到的可能都是價格十分高昂的珠寶首飾、貴
金屬、手表以及各類
電子產品等,但實際上,能夠提供豐富營養、確保我們每天能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食品也有真假之分。不僅如此,假蜂蜜、假酒、假海鮮以及假肉等“掛羊頭賣狗肉”的食品造假行為在生活中還很常見,在嚴重影響著我國消費者對食品安全的信心的同時,還干擾著食品行業公平競爭的良好秩序。
值得注意的是,“食品真實性”并不等于“食品安全”,食品安全通常是指食品中存在的致病
微生物、農藥殘留、獸藥殘留、重金屬、污染物以及其他危害人體健康的物質超過了相關標準規定的限量,會對人體產生一定危害的情況;而食品真實更側重于食品本身的“真實性”問題,例如生產者以次充好、虛假宣傳、標示虛假產地與生產廠名、用廉價原料生產產品等,都屬于食品的“真實性”問題。
保障食品真實,是各個國家共同面臨的社會性難題,因此,加強對食品造假違法行為的懲治和打擊尤為重要。我國政府十分重視食品造假和真實性問題,2017年科技部發布的《“十三五”食品科技創新專項規劃》中,就曾明確提出“食品反摻假控制技術”專項研究項目,2018年又成立食品真實性聯合研究中心,以此支持、推動食品真實性技術的發展。
但是,在通常情況下,食品造假不一定會影響消費者的人身安全,再加上不法分子日益精進的造假技術,消費者很難通過肉眼對食品的真假進行分辨,在一定程度上也助長了違法分子的囂張氣焰,所以還需要依靠專業、先進的科學儀器來對造假食品進行檢測和監管。
與食品中微生物、重金屬、農殘等物質相比,食品的真實性檢測通常需要溯源到食品中特征化合物原子,根據其特征判斷其產地、生產時間、工藝流程等信息,因此檢測和鑒別的難度更大,現階段,常見的食品真實性檢測技術主要有同位素質譜溯源法、核磁共振技術、氣相色譜質譜聯用法、近紅外光譜法、液相色譜-同位素比質譜法等。其中,近紅外光譜法可以快速方便地對乳制品的品種產地、肉類、酒類及飲料摻假等進行鑒定;核磁共振技術可以對食品內部的水分分布及遷移情況進行研究。
食品真實性問題涉及技術、法規、監管等多個方面,需要社會各界力量共同的監管和治理,相信隨著我國法律法規的逐步完善、食品真假鑒定技術的快速發展以及相關部門檢測與監管力度的不斷加強,我國的食品真實性將會越來越有保障。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