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時事聚焦】從“舉頭望明月”到“月有陰晴圓缺”,月亮在古早的詩詞作品中總被賦予和感情的聯系,而中國較早使用的陰歷也是以月亮變化的規律來進行日期的界定的,這也側面體現了月亮對于古時候人民群眾的意義,以及那時候人民群眾對于月亮的執著。
而多年過去,直到今日,月亮依舊是一大部分人追求的事物,他們有的人會扛著價格不菲的望遠鏡到廖無人煙的山頭與月亮來一次邂逅;有的則是用自己的技術創造著匪夷所思的儀器,讓人們可以對月球有更深入的認知。借此機會,我們不妨就來聊聊和月亮有關的一個我們熟悉的設備。
手機,我們身邊的拍月亮神器
“以前手機拍照宣傳清晰度和對焦,后來手機拍照宣傳自拍美顏,現在手機拍照宣傳‘我能拍月亮’”這是小編早幾個月在網上看到的吐槽,可以說還是挺形象的。手機作為我們身邊常見,并且也是現代社會經常使用的設備,其背后蘊藏著大量的科研技術是大家都知道的,但是談到手機的照相功能發展,其實時間并不長。
不過也真因為如此,手機拍照技術的發展是各種軟硬件發展共同的結果。首先,手機拍照的出現得力于一項技術的誕生——數碼攝影,而這種一定程度上代替了傳統膠片的技術有來源于一樣元器件的出現——光學
傳感器。現在主流的光學傳感器是CMOS,但是這已經不是第一代光學傳感器了,而在相機中,光學傳感器替代的是膠片的位置,因此,客觀的來說,來其他技術保持不變的前提下,光學傳感器越大,相對來說拍出來的畫面畫質越好(需要保持變量)。
雖說如此,但是即便是數一數二的手機攝像頭,其光學傳感器的大小都無法和相機比,更不要說在鏡頭工藝上的差距了。值得一提的是,目前主流的鏡頭品牌,本身有很多是的光學儀器廠家,像奧林巴斯、蔡司、萊卡……因此,但從這個角度來說,連相機都無法輕易完成的攝月工作,對于手機來說更是天方夜談了。
那么手機是如何完成月亮拍攝的呢?這就牽涉到另一個要素了——軟件算法。拍到和拍清楚是有區別的,對于手機來說,只依靠光學傳感器的成像瞬間,想把月亮的細節拍清楚基本不可能,但是拍出月亮的大致輪廓和明暗分布情況是有可能的。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大數據分析互聯網上已有的月面照片,然后讓芯片通過計算明暗情況、月圓程度、使用者所在的地理位置,便可以計算出此時使用較專業設備看到的月亮可能的樣子。之后只要在原本模糊的圖像上進行銳化、調涼、除霧等一系列操作,便可以得到一張清晰漂亮的月亮“寫真”了。而對于手機來說,這一切都是借助芯片和算法完成的,并且只在你按下手機快門到圖像生成的短短一瞬。
盡管許多人認為這種手機“P出來”的月亮不是拍出來的真實月亮,但如果從浪漫主義的角度來說,這不過是科學技術對于手機攝月的“潤色”罷了。大多數人不是攝影師,這時候隨手就能拿出的設備就可以完成他們攝月的夢想,多浪漫啊。當然更重要的是,這是技術發展給人們帶來的便利,難道不值得我們驕傲嗎!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