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網 行業要聞】隨著高考成績的出爐,考生及家長開始投入糾結的志愿填報。不知道今年又會有多少學子報考儀器專業或者相關的科學類專業,高校院所、企業單位對此十分關注。畢竟,正處于“人才荒”的科學儀器行業,太需要注入新鮮的血液。
不得不承認,選擇一個心儀且前景良好的專業,對于考生未來幾年乃至一生的發展都有著深遠影響。相比于大數據、人工智能、互聯網、金融等熱門專業,科學儀器相關的專業顯然沒有那么大的優勢和吸引力。多少小時候說長大要當科學家的孩子,轉眼間就在高考志愿上填了金融或者計算機。更何況,很多人成年之前對科學儀器的認知可能只停留在學校實驗室里的顯微鏡,更不會對相關專業產生興趣了。那么,如何激發下一代對科學儀器的興趣,為科學儀器行業儲備人才呢?
現在科學儀器行業缺乏的就是創新,換言之,在從業人員的身上缺乏原創精神。誕生過很多諾貝爾獎獲得者的日本就很重視原創型研究,從小就會培養孩子們的創新能力和原創精神。從幼兒園開始就會開設一些鼓勵創新的課程,小學生的暑假作業還有觀察日記和自由研究。以“工匠精神”聞名于世的德國,甚至對學前教育非常抵觸,更喜歡鼓勵孩子去自由探索,通過獨立的觀察和分析認識這個世界。四年小學畢業后學生們就可以做出選擇,是讀為上大學做準備的學校,還是讀為職業教育做準備的學校。值得一提的是,國外學習并沒有想象得那么輕松,很多發達國家甚至比國內更嚴格。
相比之下,國內的幼兒園和小學則大多采用規范化的教學思維,力圖讓孩子學習到扎實有用的知識。雖然也不乏自然觀察或者實驗課程,但是基本還是以應考為主。在實驗室中,老師更提倡學生循規蹈矩地按照課堂所教的那樣完成實驗步驟,不鼓勵學生開展存在風險或者等同于浪費學習時間的自由研究。這種教學方法固然可以幫助孩子學習更多知識,培養較強的學習能力,有助于課業成績的提升,但是也容易走向一個,扼殺孩子的創造力。尤其是在中學階段,學習重要的目的就是升學,那么創新型的自由研究就顯得有些不務正業了。盡管一些地區或者學校會舉辦中學生創新實踐比賽,但其目的還是為了升學而服務,難以激發學生的興趣和熱情。
當然,動搖目前的中小學教育并不實際,但是并非沒有辦法培養科研興趣和創新能力。我國可以在完成基本教育任務的基礎上,像日本那樣增加興趣型研究課程,為學生布置自由研究作業。在平時的教學活動中,科學儀器企業可以與校方合作,安排學生到實驗室、工廠參觀,或者給學生開設科普課程。比如,教會學生認識和使用各類科學儀器,演示實驗的操作過程;利用身邊的材料和設備,發明具有實用性和創新性的物品;帶領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形式的試驗課題,檢測學校周邊的河流水質、學生喜歡吃的零食飲料、教室內的
空氣質量等等。
小結:在前不久召開的青少年科技創新教育研討會上,一位核物理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恰好談到,培養創新能力要從娃娃抓起。可以說,教育是當前培養創新能力和科學家精神好的途徑之一。只有從教育入手,才會長效推動青少年科學素養的提升,形成創新人才不斷涌現的源頭活水,讓科學儀器行業不再害怕后繼無人。
昵稱 驗證碼 請輸入正確驗證碼
所有評論僅代表網友意見,與本站立場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