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科德角國際生物醫學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技術文章>>鱟與內毒素相互關系作用闡述
鱟(Tachypleus,limulus)為大型節肢動物,屬蜘蛛風,現共有2屬5種:Limulus屬的Polyghemus種,分布于北美洲東部沿海;Tachypleus屬的Tridentafus種、Gigas種和Boeveni種分布于中國、日本東南部及馬來西亞、泰國、菲律賓一帶;Carcinoscorpius屬的Rotundieauda種則分布于印度洋沿岸。中國及日本鱟經鑒定為Tachypleus tridentatus(東方鱟或中國鱟)。
美國鱟是一種古老的、有4億年歷史的海洋節肢動物,其身上覆蓋以堅硬的厚甲,體形似瓢,體色棕褐,體分胸,腹及尾劍三部分。鱟的血液在體內無色,流出體外與空氣接觸后立即變成藍色,這是由于其血液中含有血藍蛋白(hemocyamin)所致。鱟的血液中除極少數為含有血藍蛋白的原藍細胞外,約99%為變形細胞。形態觀察可見,變形細胞大體為圓形或橢圓形,核呈異圓形或卵圓形。變形細胞內含有兩種頰型的顆粒,分為第一型顆粒和第二型顆粒,第二型顆粒數量很少。
現從形態學觀察已肯定,第一型顆粒和凝血過程密切相關。通過低滲提取的鱟變形細胞裂解物(amoebocyte lysate)含有一種高相對分子質量的凝固酶原(proclotting enzyme)和一種可凝固的蛋白——凝固蛋白原(coagulagen),前者經內毒素激活后轉化成具有活性的凝固酶(clotting enzyme),通過酶介作用使凝固蛋白原變成凝固蛋白(coagulin)。最近,高本尚等分析出了東方鱟凝固蛋白原全部結構的175個氨基酸序列及16個半-胱-氨-酸殘基。
1956年,美國生物學家Bang報道,革蘭陰性細菌或其抽取物可導致鱟血凝固,而革蘭陽性細菌卻沒有這樣的作用。隨即在1964年,Levin和Bang證實了上述實驗中可使鱟血凝固的物質為內毒素。1968年,他們又證實了鱟血凝固的所有因子均來自鱟血中具有多功能的單一細胞——變形細胞。
鱟變形細胞(amoebocyte)的直徑約10~20Mμm,這種有核細胞內含有高密度的顆粒,在干涉相差顯微鏡下可觀察其細胞的動態,當內毒素加入細胞中后很快就引起細胞顆粒的脫失和細胞崩潰壞死,繼而形成凝膠。另外,在電鏡觀察中有兩種不同情況,即當變形細胞和內毒素接觸時脫顆粒細胞膜剝離,另外細胞溶解形成纖維狀凝膠物質。
以上關于鱟與內毒素之間相互作用關系的闡述,僅僅是在原始動物和細菌中的內毒素之間。非常微量的內毒素侵入到鱟的血液內,就會發生血液的凝固。雖然內毒素致鱟血凝固的機制已了解清楚,內毒素與人血之間的關系尚不清楚。
請輸入賬號
請輸入密碼
請輸驗證碼
以上信息由企業自行提供,信息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合法性由相關企業負責,儀器網對此不承擔任何保證責任。
溫馨提示:為規避購買風險,建議您在購買產品前務必確認供應商資質及產品質量。